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0年2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檀道庙(十七):“立马中条,挽狂澜中流砥柱,长风起渊渊代鼓”

王培宏 ph手记 2020-02-21

接上文。

 


44

 

第四集团军中,最先奔赴前线参战的是赵寿山率领的第17师。

 

七七事变的第二天,1937年7月8日,正在庐山参加蒋介石主持的“军官训练团”受训的时任17师师长赵寿山即请缨北上,旋即返回陕西,率17师从关中三原出发,而后出潼关,经郑州,从郑州黄河大桥通过后沿平汉线北上,增援从京津战场上战败后撤退到保定的29军,驻防于保定满城县(现保定市满城区)。涿保战役中该师首次与日军遭遇,该战成为七七事变以来最激烈的战斗之一,时《大公报》报道:“保定城垣保卫战抗战之激烈,牺牲之悲壮,在平汉线为最甚。

 

9月24日保定失守后,赵寿山率17师扼守娘子关。在这从河北进入山西的最重要关口处坚守了十五个昼夜,损伤惨重。这场惨烈的战斗战至最后时,17师由原先的一万三千人打到只剩下两千多人,全师旅以下指挥干部仅剩旅长一人、团长二人,营以下干部剩下不到三分之一。

 

此即赵寿山的“士卒冲锋杀敌处,娘子关外月如霜”。

 

惨烈的娘子关战役后,17师经过简单的休整,人员未获补充便转战晋东南,受第二战区东路总指挥朱德的领导。

 

(赵寿山、彭德怀等人的会面合影)

 

17师在晋东南具体的驻防地点是上党的高平县,这个地方以前叫过平高、高都等名,再早一点,在战国时它叫长平。

 

就是秦将白起率秦军坑杀40万赵军以至于赵国从此趋于灭国的“长平之战”的那个长平。

 

在这“长平之战”的旧地上,西北军第17师长赵寿山率领这支被打残了的部队却打了几个小型的胜仗,包括1938年3月在高平西大门处的高平关阻击战、1938年4月在高平县外围的丹朱岭阻击战,有效地阻击了日军。

 

1938年5月,在日本人抵达黄河东岸,致使西线危机之时,第四集团军的其余部分177师和两个警备旅以及补充完兵力的教导团迅疾东渡黄河,在李家钰率领的47军的配合下,趁日军兵力空虚的机会一举占领了永济、芮城等地,在黄河东岸站住了脚跟,收复了条山西端的部分阵地。

 

1938年6月,升级为38军的17师和独立46旅由升职为军长的赵寿山率领,从晋东南转战晋西南,进驻中条山防线,归属第四集团军,布防在平陆县古老的黄河渡口茅津渡一带。

 

升级为96军的177师和独立47旅由李兴中率领,进驻芮国旧地,防卫永济和芮城沿河的蒲津渡、风陵渡、大禹渡几大渡口。


 

就这样,孙蔚如率领38军和96军这支杂牌军,在从中条山西段南麓最高峰到黄河拐角的这片向阳斜坡上,镇守着中条山防线中最重要也最凶险的一处阵地。

 

这块向阳斜坡的阵地上,唯一可利用的地势是并不高险的条山西段,前面是随时可能会包抄过来的日军,背后则是滔滔流淌的黄河水,前后纵深不过十余里。

 

这是典型的背水结阵。

 

背水结阵就注定要背水而战。

 

古有韩信在山西东边娘子关附近的井陉口处背水而战,一战功成万古名;

 

今有孙蔚如在山西南端中条山后的黄河拐弯处背水而战,不成功则成仁。

 

背水而战的孙蔚如,注定要置之死地而后生,此后两年多,孙蔚如带领这支参与过西安事变的杂牌军“立马中条,长风起,渊渊代鼓,。。。挽狂澜,作个中流砥柱”(孙蔚如《满江红·中条山抗日》),硬生生地站成了中条山的铁柱子”。

 

45

 

徐州会战及黄河改道以后,日本人从东边进攻中原的计划被打破,中日双方则把华北战区的焦点都聚焦到了中条山,这时从中条山渡过黄河成为占领洛阳郑州等中原重镇的唯一路线,也成了取关中犯陇上的唯一路线,于是日军火速调集兵力增援西线,组建河东道,在运城屯以重兵、建设机场,力图要把运城打造成一个进攻西北和中原的重要基地。

 

率先进驻运城的日军为第20师团,即著名的川岸、牛岛师团,这是卢沟桥事变后最先从朝鲜进入中国的那支师团,也是与赵寿山的17师在娘子关酣战的日军主力,是在中国战区的少数几个甲种师团之一,他们曾经一路凯歌高奏地攻下京津,而后沿平汉线南下,攻下石家庄后又沿正太路攻下娘子关,协助早先进入山西的日军攻下太原,成为进攻山西的主力部队,后来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围剿中条山的主力部队。

 

1938年夏季开始至1940年秋,日军先后调集第14师团、108师团、109师团和山口飞行大队,配合第20师团对中条山地区进行了十余次的全面围剿,他们要像尖刀一样,撕破中条山三百里防线。

 

在两年多的围剿战斗中,中条山西段第四集团军守卫的阵地一直是日本人集中攻击的重点,中条山保卫战中最激烈的一些战斗也都发生在这里,日本人相信,易攻难守的中条山西段是最容易被攻破的防线,日军在这一段进攻的目标十分明确,就是要占领永济、芮城、平陆的沿河一带,控制几大渡口,而后围剿守军,清除中条山阵地,为西渡西进和南渡南进清理后方,他们相信,从这里进攻是攻破中条山防线的战略所在。

  

 

46

 

从日军驻兵的运城基地到黄河拐角处的几个渡口间,中间虽然有中条山阻隔,但是却有东西两条通道可以不经翻山就可到达。

 

最好走的是西边的通道,这条通道是中条山西端与黄河东岸之间的一段平地,这里曾经是黄河古道左右摇摆时造成的低洼地段,中条山在这里戛然而止陡然消失,形成一个可以从蒲州直接抵达风陵渡的通道。


 

蒲州城靠近原蒲津桥现蒲津渡的这个地方,曾因一部元曲《西厢记》暴得大名。

 

这里曾经是《西厢记》里的“洛阳才子善属文,火急修书信。白马将军到时分,灭了烟尘”之处,从崔莺莺当年谈恋爱的普救寺到黄河岸边的蒲津渡,相距不到十里,这十里,成了这条通道上的重要防线。

 

当年在此处,“崔莺莺待月西厢记”,遇上“孙飞虎半万贼兵围寺门”,情急时分,通过“洛阳张生求旧友”,使得“白马将军擒飞虎”,最终成就了一场风流韵事一场千古姻缘,传为世代佳话。

 

而如今同样在此处,敌军到眼前,书信无处递,白马将军已归土,谁来灭烟尘?

 

孙蔚如说:我来!

 

当年,镇守河西蒲关的白马将军杜确率兵从蒲津桥上过河而来,解了普救寺之围;

 

如今,镇守河西防线的孙蔚如率兵从蒲津桥旧地渡河而来,趁日军立足未稳之时,抢先占了蒲州城,占领了从运城到风陵渡的这一重要通道,设下十里防线。

 

准备背水一战。

 

(未完待续)

 




前文链接:


《檀道庙 (一):坎坎伐檀》

《檀道庙 (二):虞芮让畔》

《檀道庙 (三):夷齐让国》

《檀道庙 (四):地之大名》

《檀道庙 (五):小庙大会》

《檀道庙 (六):千年古柏》

《檀道庙 (七):命中一劫》

《檀道庙 (八):那时为校》

《檀道庙 (九):开荒看戏》

《檀道庙 (十):出将入相》

《檀道庙 (11):表里河山》

《檀道庙 (12):条山防线》

《檀道庙 (13):亡华之战》

《檀道庙 (14):以水当兵》

《檀道庙 (15):兵临山下》

《檀道庙 (16):背水结阵》


系列连载:

猛回头已百年身(1)

猛回头已百年身(2)

猛回头已百年身(3)

猛回头已百年身(4)

猛回头已百年身(5)

猛回头已百年身(6)

猛回头已百年身(7)

猛回头已百年身(8)


-----ph手记,欢迎批评-----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